<span id="duhch"></span>

      <optgroup id="duhch"></optgroup>
        1. <cite id="duhch"><li id="duhch"></li></cite><strong id="duhch"></strong>

          歡迎訪問廣安市百善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
          Tel:16683082999,18108124977  

          聯系我們

          廣安市百善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  

          聯系人:劉老師18108124977;羅老師:166 8308 2999

          地址1:岳池縣齊福鄉伍家河村三社;
          地址2: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陽光西岸6-2-102

          公司新聞

          失獨老人臨終關懷事業中的倫理困境

          發布時間: 2018-06-16 17:34   4397 次瀏覽

          按照國際測量標準,我國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在過去的近四十年以來,我國新生代家庭的結構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雖然低年齡段的死亡風險很低,但由于中國獨生子女的數量龐大且持續增長,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簡稱“失******庭”)的規模也日益上升。與我國老齡化的速度和失獨老人的規模相比,我國的臨終關懷事業,特別是針對失獨老人的臨終關懷,發展還是相對滯后。其中的倫理問題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一、臨終關懷的涵義及其本質

          臨終關懷是為臨終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照料,主要方法為對臨終患者進行姑息治療,盡可能減輕病患的痛苦,使其病情得以控制,生命質量得到提高,生命尊嚴得到尊重。臨終關懷可以看做是一種的醫療保健服務項目。

          臨終關懷的本質是對無望救治病人的臨終照護,它不以延長臨終病人生存時間為目的,而是以提高病人臨終生命臨終生命質量為宗旨;對臨終病人采取生活照顧、心理疏導、姑息治療,著重于緩解病人的痛苦,消除病人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在此須指出,臨終關懷不能簡單與安樂死劃等號。臨終關懷則更加偏重人的生命質量,強調的是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在生命的***后階段活著的尊嚴。

          二、失獨老人臨終關懷事業中的倫理困境

          (一)知情同意與善意隱瞞的沖突

          在確診病人患上絕癥后,為了避免真實病情給患者帶來的絕望心情和嚴重的心理打擊,我國通常提倡采取保護性的醫療措施,即對臨終患者善意隱瞞其真實病情。但是根據生命倫理學中的知情同意原則,患者有權利知曉自己的真實病情,并且具有被告知權、了解權,選擇權、決定權、拒絕權和同意權等權利。一方面要求如實告知,另一方面需要善意隱瞞,為了妥善化解上述倫理沖突,在我國,臨床醫師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將患者的病情如實告知其較為年輕、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直系親屬,由家屬代臨終病人做出治療選擇,如采取較為緩和的姑息治療,使患者臨終前的痛苦減少到***小。一般情況會選擇告知患者的子女。然而失獨老人在失去獨生子女的同時也失去了代替自己做出選擇的******人選。

          (二)中國傳統善終文化與臨終關懷服務的現實困境

          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看重善終。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占據著一定重要的地位。不僅表現在人年老之后子女對自己生活的照料,更加表現在生病時兒女的親侍湯藥、關懷備至,臨終時刻后代的圍榻守候、繼承遺志,撒手人寰之后的風光喪葬之禮以及忌辰之時的誠心祭奠。

          在此視域下,失獨老人的***后的愿望也難以得到滿足。臨終關懷服務團隊可以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但是來源于親生子女的臨終心理慰藉是不可代替的。失獨老人已經歷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在自己臨終時刻也失去了***看重的慰藉,缺失了***看重的精神關懷。這樣的臨終服務只可做到使臨終失獨患者肉體上的安詳,精神上難免會有缺憾。這***是更******的臨終服務與無法彌補的心理安慰構成的倫理困境。

          (三)治療與棄療的自主權艱難抉擇

          傳統死亡觀使人們只關注現實生活而忌諱談論死亡,傾向于將死亡“宗教化”或“童話化”,認為死亡是個沉重且不吉利的話題。所以臨終患者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死亡產生恐懼,而不愿接受現實、坦然面對事實,臨終患者死亡品質得不到保障。對于臨終患者的選擇關乎生和死,選擇繼續治療意味著可以延續自己的生命,選擇放棄治療則意味著等待死亡的降臨。毫無疑問,無論是誰,作出這樣的決定都是艱難的。

          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臨終的失獨老人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選擇用醫療手段延續生命的長度***要忍受身體上的痛苦,選擇進入臨終關懷機構接受溫馨舒適的服務以提高生命的質量則相當于等著死亡。在死亡的面前誰也無法保障自己的情緒是否穩定,無法預測作出決定后的心態是否會波動。

          三、失獨老人臨終關懷倫理困境的應對措施

          (一)根據患者的實際身體情況和心理狀態,適時適度告知其病情

          首先,筆者認為失獨的臨終老人作為臨終患者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是有權利得知自己的真實病情的。在患者有清晰意識和一定決定能力的前提下,應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包括對自己真實病情以及治療方案的知情權、對醫療服務的選擇權(包括選擇臨終關懷服務的權利)、對治療方案的建議權、出院權等。尊患者自主權要建立在使患者得知自己真實病情的條件下,但是在告知臨終患者其真實病情的時候,須兼顧患者的身心狀況。

          在生理方面,患者本身***處于一個不可逆的臨終狀態中,真實情況的告知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病情的不穩定,以至于加速死亡的來臨,同時也會加重病人的痛苦和不堪。在心理方面,患者已經歷了失獨這樣一個人生中的重大變故,心理活動的不穩定性較大。加之面對死亡的恐懼、抵觸和絕望,則更需要多加關注。美國學者庫伯勒—羅斯把末期臨終患者的心理活動分為五個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絕望期、接受期,進而逐漸進入死亡。他們的心理是******復雜多變的,大部分末期癌癥患者呈負性心理,悲觀失望、情緒消沉、回避現實、有被遺棄感。因而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工作人員,應選擇患者身體情況較為穩定的適宜時機,輔以適當的心理疏導和溝通技巧,將臨終患者的真實病情委婉地告知,并詢問患者的意見,力求雙方達到一個平衡和諧的狀態。

          (二)開展科學的死亡觀教育和倫理引導,普及正確的生命觀點

          在對于死亡持敬畏和忌諱態度的大文化背景下開展臨終關懷工作,需要有正確的死亡觀和生命觀以提升實效性。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應通過開展科學的死亡觀教育和倫理引導,以正確科學的死亡觀代替傳統陳舊保守的死亡觀,讓臨終關懷回歸人性的本質。更多采取緩和的姑息治療而不是“呼吸機與進食管的交響曲”,更多在意生命有價值的質量而不是無意義的長度,更多關注面對死亡、尊敬死亡而不是戰勝死亡。

          (三)尊重患者,關注患者的意愿

          臨終患者有獲得尊重的權利,包括享有人格尊嚴,在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也須得到尊重。在患者知情且意識清晰的前提下,讓患者對自己***后的生命存活方式作出選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失獨老人很大程度上會囿于傳統觀念,希望自己臨終的床前有子孫后代,尤其是子女的陪伴和送終。因而需要為臨終的失獨老人護理的人員特別注意,在細枝末節之處為老人營造出祥和團圓的氛圍,讓老人在一片安詳中度過生命的***后時光。

          ? 日韩免费黄色网站

          <span id="duhch"></span>

            <optgroup id="duhch"></optgroup>
              1. <cite id="duhch"><li id="duhch"></li></cite><strong id="duhch"></strong>